巴士到達《聖米歇爾山》後,先到旁邊的旅客中心寄放行李(這邊寄放行李是不用費用的,但要先投1歐元上鎖拿鑰匙,自己也要注意旅客中心關門的時間,別玩得太開心忘了時間拿不回行李喔!)。放妥行李,再走到外面的巴士站等候前往《聖米歇爾山》免費接駁車。
其實車行時間很短,不到10分鐘就到了,從車內看著《聖米歇爾山》慢慢從遠到眼前,心裡不由得雀躍起來,哇!這就是《聖米歇爾山》!
也許是冬天,遊客很少,看似有藍天的好天氣,從停車的地方往《聖米歇爾山》走去,短短2-3分鐘的路程,狂風大到我竟無法站穩,很多人都只能先停下蹲在地上。而我,緊捉著帽子彎著腰盡量低著頭往前慢慢走,好不容易才走到山城入口處。不禁想起幾百年前,沒有這段連接到《聖米歇爾山》的道路,朝聖者只能趁退潮時,循著泥濘的海灘頂著強風冒著身命危險前來,若非虔誠與堅定的信仰,我想,實難達成。
走進《聖米歇爾山》我就聞到空氣中那種帶有岩石的特殊氣味,我下意識地用力吸上一口氣,感覺體內的五臟六腑像是被《過濾》了一遍,有種特別清爽的感受。
進了城門首先看到就是有名的《La Mère Poulard ﹣普拉嬤嬤》,2013年11月《普拉嬤嬤》在台北開了間分店,我在試賣期間去用了一次餐,也碰巧遇到他們法國的主廚,當時心裡想:也許有一天,我會來到《聖米歇爾山的普拉嬤嬤》用上一餐地道的『普拉嬤嬤傳統烘蛋』。
(台北普拉嬤嬤文章,請按此觀看)
此時,我不著急的進去用餐,我臉上帶著愉悅的微笑沿著《Grande Rue》往山城慢慢走去。說是《Grande Rue》但卻是窄小的大道,在寒冷的冬季不見眾多的遊客,走在石路上,兩旁盡是一間挨著一間的紀念品店、餐廳和飯店,頭頂大大小小的各式商店招牌,多而不亂各具特色卻也形成了這山城的小小景色。
這裡的房子都是石頭砌成的,有時來到只能一人身形經過的小道,我會停下來將臉貼在有點凍的石牆上,靜靜的感受一下這幾百年的神奇山城。雖是《山城》但在你還來不及疲憊時就來到山的最高處-天主教第三朝聖聖地《聖米歇爾修道院》。今天剛好是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天,所以不需要買門票就可進去參觀,雖省了9歐的門票費,但終究有個遺憾-有名的《拉梅維耶爾.le cloître de la Merveille》奇蹟樓,在整修沒有開放!緣分還不到吧,我想!
(有關更多聖米歇爾山的文章,請按此觀看)
走出修道院我倚著牆垣望向山腳,我的思緒突然《散了》,不知過了多久才回過神,我告訴自己:下山吧,來去《La Mère Poulard ﹣普拉嬤嬤》吃烘蛋。
1888年《La Mère Poulard ﹣普拉嬤嬤》為了慰勞徒步千里來《聖米歇爾山》的朝聖者,在這山城裡開了間旅館,供應簡單、樸實的餐點撫慰旅客們疲憊的心,而其中最有名的一道餐點就是『烘蛋料理』。新鮮的雞蛋藉由規律又快速地節奏攪拌後,將蛋汁放入銅鍋中烘烤,那帶著金黃表皮有著蓬鬆口感的『烘蛋料理』,一百多年來就這樣從《聖米歇爾山》滿足了朝聖者也聞名到全世界。
走進《La Mère Poulard ﹣普拉嬤嬤》簡單的紅白色系,牆上掛滿了來此用餐過的名人照片,我選了靠牆角落看得到四周的桌子,點了『烘蛋料理』又點了瓶諾曼第當地的啤酒。
上來的餐點我最愛的還是《麵包》,這裡的『烘蛋』有著空氣般的口感,感覺不真實但卻又存在,雖然入口有著濃濃的蛋清味,卻是我可以接受的程度,而連同這杯喝著的啤酒好似也多了點蛋香味。,
餐後離開《聖米歇爾山》我選擇用走的回到小鎮上,而天氣又變了,初來的藍天迅速佈滿了厚重的雲層。我不時停下腳步回頭再看看這《聖米歇爾山》,感覺上面所有的建築都不是蓋上去的,而是由這座奇異的小岩山雕刻出來的。
在約定好的地方等待房東來接我,我一人站在休業中的旅店門口,棚內停了少了馬匹的馬車,四周好靜謐,所有的事物似乎都在休憩,但我知道,當春天來時這小鎮將會為世界各地到來的《朝聖者》而甦醒。
和我去旅行
我和我的影子在Le Mont ST Michel!
2015/Feb/01